清华大学等高校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搭建一流人才聚集和创新平台

 教育部简报〔2013〕第2期

  清华大学等高校积极采取措施,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引人、用人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取得明显成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Tenure track系列为主体将学院岗位划分为5个系列,明确各系列岗位职责、考核和晋升办法等制度安排。一是Tenure track系列,包括Tenure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三级。二是教学系列,设置教学系列教授、副教授两级。三是研究系列,设置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三级。四是实验技术系列,设置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三级。五是教育职员系列,参照学校规定设置岗位。

  西安交通大学推动“学术特区”建设,特区的团队招聘、教学科研、业绩考核等均参照国际标准、国际规则来设计运行。成立“前沿科学研究院”,自主设置机构,自主设岗,自主录取学生。实行Tenure track员工制度,提供研究中心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终身职岗位;设置四类非终身职岗位,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前沿院”引进了“千人计划”学者9人,申请加盟的海外学者超过700人。

  四川大学积极创新用人机制,探索“项目制助理”用人方式。“项目制助理”按用人主体,分学校计划和项目计划;按岗位类别,分教学助理、科研助理、医疗助理、教辅助理、管理助理等。用人单位根据岗位职责和选聘条件,组织公开选聘,确保阳光用人。坚持岗位管理,实行协议工资制,保证同工同酬同待遇。实行聘期制,三年为一聘期,聘期结束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考核。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建立健全教师引进聘任、岗位管理、晋升奖惩、分类管理、薪酬福利待遇等制度体系。针对不同层次人才、不同用工方式,人本化设计个性化合同条款,与全体教职员工签订聘任合同。设置人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机构,最大程度化解人事劳动争议,建立风险防范、自我调节机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南开大学坚持高端导向,启动实施百名高端人才支持计划。以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在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分别设置“南开讲席教授”、“杰出教授”、“英才教授”三类高端人才岗位。坚持引育并举,拓宽选拔视野,严格评聘程序。明确岗位目标,完善考核办法,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整合支持手段,激发高端人才创新活力。

  中山大学实施“百人计划”,侧重引进3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实施青年教师起步资助计划、青年教师重点培育计划、合生珠江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设置副教授特别津贴项目,着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校内津贴政策,努力改善青年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术氛围,努力集聚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尽展才华。